中共山西省委主办的《前进》杂志于2022年第12期刊发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张晓永署名文章:坚持自信自强 续写时代“大文章”。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政治宣言,极具理论说服力、历史穿透力、实践推动力和时代感召力,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现将全文转载,供大家交流学习。
坚持自信自强 续写时代“大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政治宣言,极具理论说服力、历史穿透力、实践推动力和时代感召力。
一、报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说服力,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论自信。报告始终以真理的力量吸引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出方略、引领潮流,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新的飞跃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理论勇气和超凡政治智慧。
二、报告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运动规律,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报告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宝贵成果,植根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党领导人民进行的10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辛酸历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伟大传承。开辟这个道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错误,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必须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报告坚持改革、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具有持续的实践推动力,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尤其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我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突出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总体目标和重大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局部冲突动荡频发,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但也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四、报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学懂弄通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彻报告始终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要搞清楚其一脉相承的“源”,也要搞清楚其与时俱进的“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要义,弄清其价值取向是什么,基本原则是什么,方向目标是什么,着力要点是什么,思想方法是什么,胸怀格局是什么,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用于实践、推动工作。
五、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庄严宣告,有力提升了中华儿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实现强大和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契合中国实际,引领时代潮流,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也就是现代化国家普遍具备的一些基本指标,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平均人口预期寿命等。但更重要的,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六、报告将科教兴国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人才、教育四者之间清晰而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教兴国极其重要。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依靠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教育是起点、是基础、是前提。因此,抓好教育、办好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前置性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新征程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于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特别需要守正创新。守正,就不能偏了航向,创新,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破除“官本位”思维,赋予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放手释放他们的才华和能量;必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仅要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还要造就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有这样的决心,也有这样的信心。
1930年,毛泽东同志描写革命高潮时曾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那航船,那红日。因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