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山西日报》刊发校长杨军文章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0-03-23浏览:

  编者按:3月23日,《山西日报》(第09版要论版)刊发我校校长杨军的文章《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文章指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适应了当今产业竞争发展的需要,抓住了我省产业转型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痛点,是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破解山西转型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文章强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关键是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打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通道,要从做实平台载体、强化要素投入和加强政策配套三方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现将全文转载,供大家交流学习。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我国产业正在努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伟大进程中,山西亟待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嵌入到全国新的产业分工体系格局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适应了当今产业竞争发展的需要,抓住了我省产业转型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痛点,是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破解山西转型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省主导和支柱产业因大部分处在国家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缺乏依靠市场实现自我演进和升级的机制,致使在全国价值分工中地位整体处在中低端,绝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嵌入全国产业分工体系。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不仅需要政府积极进行新兴产业的布局和规划,更要靠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对山西而言,创新链的打造务必要与产业链在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以及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就是要立足我省产业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基于补链、延链、强链、提链的现实需求,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打造从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创新链条。依托创新链的打造突破产业链拓展、延伸和提质的技术瓶颈、产品瓶颈和市场瓶颈,补齐产业链中的“断点”,同时在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中,为创新活动开拓资本、提供实践基地和转化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的商业化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提升产业水准、产业竞争力以及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关键是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打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通道。产学研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当前,我省承担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排头兵等多重国家使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很多重大课题不可能靠过去的模仿创新来解决,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也很难通过技术转移、科技创业等手段实现。因此,为了达到自主创新的水准,必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介入,进行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全力打造创新生态为战略指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专业运作”模式,立足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短板进行重点突破。

  一要做实平台载体。以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产业集群为依托,打造创新生态子系统,立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汇聚创新要素,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上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尽快在能源、冶金、电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通航和文化旅游等关键产业领域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抓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

  二要强化要素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激励产学研各方主体在资金、智力、技术、设备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健全科技资金投入机制,在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诱导和支撑科技创新的功能,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构建与转型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和科研体系。积极推进省内高校改革重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培育和引入与我省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

  三要加强政策配套。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明晰各方责权,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制定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人事管理条框束缚,给予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潜力的空间。加强创新要素保障供给和配套支撑,对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实施必要的监管等。